成都驷马桥在哪?

牛子晨牛子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成都有两个驷马桥,一个在城北的解放北路二段附近 还有一个在城南的高升桥附近 这个名字的来由是跟秦昭王送的五匹马有关系…… 话说秦昭襄王为了拉拢范雎,送了他五匹骏马作为礼物。但是范雎并没有接受这份礼物,他说了自己不喜欢的理由是“臣有老母,家贫而无车”。于是昭襄王又让秦相给范雎一辆马车外加十名马夫。这待遇简直不要太好!范雎推脱不过只好接受了。

然后到了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功臣萧何为主臣,食邑八千户,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增食邑至一万四千户。《汉书》里说了:“何复拜相,益封五百户,凡一万六千户。” 萧何去世后,他的儿子萧平仲继承爵位。孝文帝时,因为薄太后的外公薄昭犯了死罪,为了安抚外戚,就将萧平仲的封地增加了二百五十户,合计一万八千五百户。

后来这个封赏传承了下限,到了西汉末年,王莽为讨好外祖母萧氏,就追封萧平仲为献皇帝,又把原萧平仲的一万八千五百户封地加在了献皇帝的谥号下,称为“献帝乡”。 这下子问题大了……东汉中期以后,为了追求奢华,皇帝们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三月,皇帝专门下了诏书要求“增邑上秦中厩及掖庭池鱼并诸假馆舍钱物。”就是说把当年萧平仲的封地以及官府的池子和养鱼的地方都加上算了。

这样算来,萧平仲当初的一万六干多亩土地变成了现在的三万多亩了。不过这些土地都在关中或者洛阳一带,跟成都压根没啥关系哦。 但是这件事害得后来的西汉诸侯王们都受牵连。为什么这么说呢?汉代制度规定,亲王、郡王的封地有一多半要贡献出来充当皇帝的宗庙所在地,称作“庙邑”。而王太后、皇后等的封地则用来供给皇宫使用,称“汤沐邑”。 这样看起来,似乎是没有影响到藩王大块的领地嘛!然而并不是这样,这是因为汉代的宗庙制度和封国制度有一些区别。

汉代初年实行的是“五庙制”,就是说历代先祖的宗庙都设在京城。虽然每代只保留这座庙不拆毁,但是每逢祭祀的时候,都要把当朝帝王放到第二位的庙里去拜。这样算下来,每一代帝王的宗庙数量都是“五五二十一”这样递增的。到汉武帝时,因为宗室成员太多,连祖宗的庙都租不起来了,于是就改行“郊祀”之礼,把祖先的牌位摆在城墙脚下,象征性地祭一祭就算了。

这样下来,藩王的封地当然就会越来越少啦!不过这是汉武之后的事了,当时还没到减藩的时候。 事情坏就坏在这“献帝乡”的称呼上了。东汉时期,人们习惯用“县”来称呼封建主们的领地。而汉章帝时,明帝之子楚王刘锋的领地就因为“县”太多了(一共十三县)而被减藩,刘锋也被迫迁往鲁郡定居。

就这样,由于一个错误的命名,成都的萧家藩王府的领地莫名其妙地多出了三个县的面积,一下子从藩王变成了被削职为民的富家翁。

发表评论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